全站搜索
大型公司开发软件的流程是怎样的?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2-25 17:43:26    文字:【】【】【
摘要:大型公司开发软件的流程是怎样的?(主管q+83670629 Skype号live:.cid.a0aac7b1fef6d741)是中国最权威的一个拥有核心技术的互联网游戏开放服务商,也是领先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会员产品提供商。

  天选天选团队有关阿里集团在打造支撑百万用户的分布式代码托管平台,这里分享一篇阿里技术协会的内部文章,本文主要介绍了阿里巴巴集团代码服务团队,在过去一年基于GitLab进行的代码托管分布式改造,希望与大家进行分享与探讨,为云上开发者提供更好的代码托管服务。

  毋庸置疑,代码是DevOps流程的起点,是所有研发流程的基础;代码托管为代码“保驾护航”,确保代码的安全性、可用性,同时提供围绕代码的一些基础服务,如MRIssue等等。

  阿里巴巴集团GitLab是基于GitLab社区版8.3版本开发,目前支撑全集团数万规模的研发团队,累计创建数十万项目,日请求量千万级别,存储TB级别,早已超过了GitLab社区版承诺的单机上限能力,且增长速度迅猛。

  面对这种情况,顺理成章的做法就是——扩容。然而非常不幸,GitLab的设计没有遵守Heroku推崇的“The Twelve-Factor App”的第四条:“把后端服务当作附加资源”(即对应用程序而言,不管是数据库、消息队列还是缓存等,都应该是附加资源,通过一个url或是其他存储在配置中的服务定位来获取数据;部署应可以按需加载或卸载资源),具体体现是:

  所以GitLab社区版是基于“单机”模式设计,当存储容量和单机负载出现瓶颈时,难以扩容!

  2015年初,阿里巴巴集团GitLab的单机负载开始呈现居高不下的情况,当时的应对方案是同步所有仓库信息到多台机器,将请求合理分配到几台机器上面从而降低单机的负载。然而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

  2015年中,团队正式启动了第一次改造尝试,当时的思路是去掉对本地文件系统的依赖,使用网络共享存储,具体思考和方案可以参见RailsConf 2016 - 我们如何为三万人的公司横向伸缩 GitLab。

  然而由于本地缓存等问题的限制,网络共享存储的方案在性能上出现较明显性能问题,且大都为基于C/C++的底层改动,改造成本出现不收敛情况。而当时集团GitLab服务器在高峰期CPU屡屡突破**95%**甚至更高的警戒值,而高负载也导致了错误请求占比居高不下,无论是对上游应用的稳定性还是对用户体验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既然共享存储的方案暂时行不通(后续如果网络存储的读写性能有质的提升,未尝不是好的方式),首先明确了唯有分布式或者切片才能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们注意到,GitLab一个仓库的特征性名称是namespace_path/repo_path,而且几乎每个请求的URL中都包含着个部分(或者包含ID信息)。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名称作分片的依据,将不同名称的仓库路由到不同的机器上面,同时将对于该仓库的相关请求也路由到对应机器上,这样服务就可以做到水平扩展。

  Sharding-Proxy-Api基于martini架构开发,实时接收来自**GitLab**的通知以动态更新仓库信息,确保在namespace或project增删改,以及namespace_path变更、仓库transfer等情况下数据的准确性。

  备注:这样的场景下,等于每次请求多了一次甚至多次与Sharding-Proxy-Api的交互,最初我们曾担心会影响性能。事实上,由于逻辑较为简单以及golang在高并发下的出色表现,目前Sharding-Proxy-Api的rt大约在5ms以内。

  海量数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根据namespace_path的首字母等作为切片依据进行哈希,然而由于某些名称的特殊性,导致存在热点库的情况(即某些namespace存储量巨大或者相应请求量巨大),为此我们为存储量和请求量分配相应的权重,根据加权后的结果进行了分片。目前来看,三个节点在负载和存储资源占用等方面都比较均衡。

  GitLab除了对单namespace及project的操作外,还有很多跨namespace及project的操作,比如transfer project,fork project以及跨project的merge request等,而我们无法保证这些操作所需的namespace或project信息都存储在同一台机器上。

  为此,我们修改了这些场景下的GitLab代码,当请求落到一台机器同时需要另一台机器上的某个namespace或project信息时,采用ssh或者http请求的方式来获取这些信息。

  为此,我们采用golang重写了基于ssh协议的代码数据传输功能,分别部署在proxy机器以及各组节点的GitLab服务器上。由此带来的好处有:

  在ssh服务发生问题的情况下,仍旧可以通过ssh登陆(使用原生)服务器,以及重启sshd服务不会对服务器本身造成影响

  如上面提到的,目前阿里集团GitLab的每组分片节点包含有三台机器,也就是相对应的仓库数据一备三,即使某一台甚至两台机器发生磁盘不可恢复的故障,我们仍旧有办法找回数据。

  刚刚过去的三月份,我们完成了阿里巴巴集团GitLab的跨机房切换演习,模拟机房故障时的应对策略。演习过程顺利,在故障发生1min内接到报警,人工干预(DNS切换)后5min内完成机房间流量切换。

  保证准实时的仓库数据同步是机房切换的基础,我们的思路按照实际需求,由容灾机房机器主动发起数据同步流程,基本步骤是:

  利用GitLab的system hook,在所有变更仓库信息的情景下发出消息(包含事件类型及时间包含数据等)

  同机房内部署有hook接收服务,在接收到hook请求后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处理,并向阿里云MNS(Message Notify Service)的相关主题发送消息

  容灾机房内,部署有消息消费服务,会订阅相关的MNS主题以实时获取online机房发送到主题内的消息,获取消息后调用部署在容灾机房GitLab节点机上的rpc服务,主动发起并实现数据同步的逻辑

  hook接收、消息消费以及**GitLab**节点机上的rpc服务,均由golang实现。其中rpc服务基于grpc-go,采用protobuf来序列化数据。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演习,已经确定了方案切实可行,在数据校验相关监控的配合下,容灾机房可以准实时同步到online机房的数据,且确保99.9%至99.99%的数据一致性。

  面对集团GitLab每天产生的大量日志,我们使用阿里自研的监控工具进行日志监控,对系统产生的5xx请求进行采集和报警,然后定期去排查其中比较集中的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查和处理,5xx错误日志大致可以分为:

  由于用户量大,场景多,阿里巴巴集团GitLab的使用场景基本覆盖GitLab的所有功能,因此也可以暴露出一些GitLab自有的bug。如Fix bug when system hook for create deploy key(从此,咱也是给GitLab供献过代码的人了)。

  无论系统多少健壮,完备的监控是确保系统平稳运行的基础,既可以防患于未然,也可以在问题出现时及早发现,并尽可能减小对用户的影响。目前阿里巴巴集团GitLab的监控主要有:

  虽然监控足够完备,但谁也不能保证服务器永远不宕机,因此我们在同一组节点中保有一台backup机器以应对服务器故障。会有专门的client定期通过API轮询监控平台提供的机器监控信息,当确认机器宕机时(ssh和ping同时不通,且持续时间超过2min)自动触发机器角色的互换,包括master与backup互换,mirror与backup互换等。通过演习,我们已经具备了单机故障时5min内全自动实现机器切换的能力。

  单元化架构是从并行计算领域发展而来。在分布式服务设计领域,一个单元(Cell)就是满足某个分区所有业务操作的自包含的安装。而一个分区(Shard),则是整体数据集的一个子集,如果你用尾号来划分用户,那同样尾号的那部分用户就可以认为是一个分区。单元化就是将一个服务设计改造让其符合单元特征的过程。

  为了实现单元化的目标,我们在最初设计时就往这方面考虑。比如跨机房备份中,消息消费应用需要调用**Sharding-Proxy-Api**获取rpc服务的地址时,尽可能做到数据在单机房内闭环。这样在满足单元化要求的同时,也可以在机房故障时,尽量不影响已进入队列的消息在消费时出现数据断流。

  现在阿里巴巴集团GitLab在架构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单元化部署的能力,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后续与阿里云合作对外提供服务,还是当收购海外公司需要单独搭建新服务时,都不会遇到问题。

  由于GitLab有大量的IO操作,使得系统占用cache的数值巨大,也正是因为cache,系统的性能得到保证。然而成也cache败也cache,为了确保系统不会发生OOM,我们设定了vm.min_free_kbytes,当cache占用过多且需要继续申请大片内存时,会触发cache的释放,势必会影响释放瞬间请求处理能力(通过日志分析得到,此瞬间的处理能力仅为cache存在时的1/2左右),直接后果是该瞬间的请求堵塞,甚至出现部分502。

  为此我们咨询了系统部的同学,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了部分内核参数(目前仍没有根治),后续会尝试升级内核的方式,也希望遇到过类似问题或对这方面问题有研究的同学,把你的秘籍传给我们。

  目前集团GitLab的发布主要靠手,在分布式架构下,机器势必越来越多,全自动化的发布、扩容机制,是我们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前所述,只有最终实现了全局的rpc替换,才能将web服务所消耗的资源与Git本身消耗的资源进行分离,阿里巴巴集团GitLab的分布式改造才能算最终结束。

  监控及日志数据对比显示,过去一年中阿里巴巴集团GitLab请求量增长4倍,项目数增长130%,用户数增长56%,在这样的增速下,系统调用的正确率却从99.5%提升到了99.99%以上,这些数字印证了我们方案的可行性和可用性。

  接下来的时间里,小伙伴们会为继续代码服务的创新而努力,“高扩展、分布式、响应式、大文件、按需下载、流控、安全、数据化、单元化”,有些我们做到了,有些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现在阿里巴巴集团GitLab的架构,已经足够支撑百万规模的用户体量。在经过阿里工程师、开发者的千锤百炼之下,我们有勇气和信心通过阿里云code(阿里云代码开发服务现可免费使用)为更多的开发者提供代码托管服务,共同打造云上的协同研发生态!

  这是一款从未在外面推广过的代码托管产品,估计很多人还不知道阿里云有这个服务。阿里云code旨在解决部分中小企业选择内部自行搭建 Git或SVN ,势必会遇到搭建、维护成本高,难于扩展和备份,数据安全和可靠性差的问题。

  核心优势——阿里云上基于Git的分布式代码托管,高可用、安全、高性能以及无限容量是其核心竞争力,支持svn仓库的便捷迁移。

  目前已面向个人或企业免费提供Git及SVN两种协议模式的代码托管服务:点击免费使用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9-2029 杭州新航娱乐软件产品公司
百度地图 谷歌地图